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把卵产在根际附近土缝内、土块上或心叶里。(二)幼虫。幼虫期20天左右,共4龄,幼虫受惊扰时分泌出黄色液体或卷曲落地,老熟后落地入土做土室化蝇。二、为害症状。成、幼虫喜食菜叶,咬食叶片成缺刻或孔洞,严重的成网状,只剩叶脉。成虫常群聚为害。苗期发生较重时,可造成严重的缺苗断垄甚至毁种。三、为害作物。为害白菜、油菜、萝卜等多种十字花科作物。
发病规律:一、世代。长江以北每年发生2代。长江流域2~3代,广西5~6代。二、越冬。以成虫在菜田土缝、表土层5cm深处枯枝落叶下越冬。三、时期。5月第1代幼虫发生,为害期1个月,5月中旬即见第1代成虫。气温26℃时成虫入土蛰伏越夏近3个月,8~9月份开始种植秋菜时,成虫又外出交配产卵,发生2代幼虫。每年4~5月、9~10月有2次为害高峰。
病害病原:一、大猿叶甲,属鞘翅目,叶甲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长椭园形,体长4.7~5.2mm,体蓝黑色,路具金属光泽。头部刻点粗且密,前胸背板拱凸,宽约为长的2倍。小盾片半圆形,光亮无点刻。鞘翅上具极粗深的皱状刻点,中间隆起,翅端尤为明显。腹部未端略尖。(二)卵。长约1.5mm,宽0.6mm,长椭圆形,表面光滑。(三)幼虫。共4龄。老熟幼虫体长约7.5mm,头黑色,服部灰黄褐色,各节有灰褐色大小肉瘤约20个,排成2横列,气门下线、基线上肉瘤明显。(四)。长约6.5mm,黄褐色,半球状,腹部各节侧面各具1丛黑色短小刚毛,腹部未端有1对又状突起。
防治方法:(1)300克/升氯虫噻虫嗪悬浮剂(微毒)
使用27.8-33.3毫升/亩喷淋或灌根(治疗性)移栽前5-7天,对水稀释1500-3000倍液,根据苗床土壤干温程度,每平方米苗床喷淋或灌根2-4升药液。移栽时,建议带土移栽。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本品由两种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混配而成,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刺吸式及咀喘式口器害虫有效。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14天。
(2)0.5%塞虫胺颗粒剂(低毒)
使用4-5千克/亩拌土穴施(治疗性)于移栽前将药剂施于沟(穴)中,然后移裁,施药后土。施药后须保持一定的土壤缩情以利于有效成分的释放和均匀分布。本品为新烟碱类杀虫剂,是一种活性高,具有强内吸性、触杀和胃毒作用的广谱杀虫剂。每季最多使用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