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为害症状。幼虫为害叶片成孔洞或缺刻,为害留种株花和嫩荚,少数咬食根部,虫口密度大时,仅几天即可造成严重损失。二、为害作物。为害芜苦、油菜、白菜、甘蓝、萝卜、芥菜等十字花科蔬菜。
发病规律:一、黄翅菜叶蜂:在北方一年发生5代,以预在士中茧内越冬。幼虫早晚活动取食,有假死习性。二、黑翅菜叶蜂:一年发生代数不详。至于黑斑菜叶蜂在西藏以未龄幼虫在杂草根部、石块下、菜地旁缝隙中吐丝结茧越冬。三、新疆菜叶蜂:新疆一年发生2~4代,以老熟幼虫在地下7~15cm处土茧内越冬。四、发生区域。黄翅菜叶蜂分布在全国各地;黑翅菜叶蜂分布在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省;新疆菜叶蜂主要分布在新疆;黑斑菜叶蜂主要分布在西藏;日本菜叶蜂主要分布在台湾、广西、四川、云南、陕西。
病害病原:一、菜叶蜂有5种,黑翅菜叶蜂、黄翅菜叶蜂、新疆菜叶蜂、黑斑菜叶蜂和日本菜叶蜂,膜翅目,叶蜂科。二、形态特征。(一)黄翅菜叶蜂:体长6~8mm,头部和中、后胸背面两侧为黑色,其余橙黄色。触角9节,黑色,雄虫基部2节淡黄色。超基半部黄褐色,越往端部黄色越浅,前缘有一黑带与翅痣相连。腹部橙黄色,雌虫腹末有短小的黑色产卵器。足橙黄色,但胫节端部及各附节端部为黑色。卵近圆形,长约0.8mm,卵壳光滑,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幼虫共5龄。初龄虫灰蓝色,后渐呈绿黑色,老熟幼虫体长约15mm,头部黑色,部蓝黑色,各体节具很多皱纹及许多小突起,胸部较粗,腹部较细。体长8~10mm,头部黑色。体初为黄白色,后转橙色。(二)黑翅菜叶蜂:体长6~8mm,体黑色有光泽,头、触角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黑斑,除胸部背板、后小盾片黑色外,其余橙黄色。翅烟黑色,半透明,足黄色。(三)新疆菜叶蜂:体长6.5~9mm,体橘黄色,有光泽。头黑色,触角黑褐色。胸部除中胸盾片、后胸黑色外,余为橙黄色。翅透明,微呈浅黄色。腹部和足橙黄色。卵椭圆形,大小1mm×0.5mm。老熟幼虫体长25mm,圆筒形,体褐绿色或墨绿色,各体节上具小型瘤呈皱褶状,气门灰白色。黄色,长7~9mm,腹部卵黄色。外被圆筒形土茧。(四)黑斑菜叶蜂:触角10节,前翅烟黑色,尤其是前翅基半部及前缘明显,除第1腹节背板为黑色外,第2~7腹节背板两侧各具一黑斑,前翅基部微呈淡黄色,均是黑斑菜叶蜂的重要特征。(五)日本菜叶蜂:体长约7mm,腹部大部分橙黄色,两侧无黑斑,前翅基部黑色,第1腹节背板黑色,3对足的腿节都多少带有黑色。
防治方法:(1)2.5%高效氯氟氢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2)6%阿维氯苯酰恳浮剂(低毒(原药高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由两种作用机理的杀虫剂泥配而成,具有胃毒、触杀及叶片渗透作用。基于害虫抗性治理的策略,建议与其它非IRAC28(双酰胺类杀虫剂)及IRAC6(阿维菌素类)类杀虫剂轮换使用。一季作物(从苗期到收获),使用本品,应注意其有效防治期累计不超过作物整个生育期的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