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夜出活动,对黑光灯的趋光性较弱,飞翔力也弱。在上海地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始见。成虫喜欢选择在嫩菜叶和茎上产卵,散产,以心叶上最多。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每头雌蛾平均产卵量可达约200粒,繁殖系数极高。(二)幼虫。初龄幼虫孵化后,大多潜入心叶面表皮下,啃食叶肉。2龄后钻出潜叶表皮,在叶上活动。3龄后多再次钻人菜心,食害心叶,吐丝将心叶缠结,藏身其中。高龄幼虫蛀入茎脑危害。幼虫有转株危害习性,1头幼虫可转株危害4~5株。二、为害症状。幼虫是钻蛀性害虫,为害蔬菜幼苗期心叶及叶片,幼苗生长点被破坏后停止生长,蔫死亡初孵幼虫潜叶为害,隧道宽短;2龄后穿出叶面;3龄吐丝缀合心叶,在内取食,使心叶枯死并且不能再抽出心叶;4~5龄可由心叶或叶柄蛀入茎髓或根部,蛀孔显著,孔外缀有细丝,并有排出的潮湿虫粪。受害苗枯死或叶柄腐烂。幼虫3龄以后,钻人菜心,吐丝将心叶缠结一团,受害部出现其排出的潮湿虫粪,引起腐烂,所在田间常同期引发细菌性软腐病的泛滥。通常,田间幼虫发育到4~5龄时菜农才明白发生的是虫灾。三、为害作物。为害甘蓝、花椰菜、白菜、萝卜等。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在北京、山东每年发生3~4代,合肥发生5~6代。上海发生6~7代。二、越冬。以老熟幼虫在地面吐丝缀合土粒、枯叶做成丝囊越冬。三、发生时期。春天越冬幼虫入土6~10cm深做茧化蝇。四、环境因素。该虫喜高温低湿环境。五、发生区域。各地均有发生。
病害病原:一、莱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7~9mm,翅展15~20mm,体灰褐色或黄褐色。前翅有灰白色的内横线和外横线,各线呈波浪形,灰褐色罐边,因而成双重线纹,外缘有一列小黑点。翅中部有一深褐色肾形斑,镶有白边。后翅灰白色,近外缘稍带褐色。(二)卵。椭圆形,长约0.3mm,扁平,表面有不规则网纹,初产时淡黄色,后逐渐出现红色斑点,解化前橙黄色。(三)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2~14mm。头部黑色,有八“字形裂纹。体淡黄绿色,体背有不明显的灰褐色纵纹。各节生有毛瘤,中、后胸各6对,横排成1行。腹部各节背面及侧面有2排毛瘤,前排8个,后排2个。腹足趾钩双序单列缺环型。(四)蝇。长约8mm,黄褐色,翅芽顶端、触角和足皆长达第5腹节,腹部背面隐约可见5条纵纹,腹末生有2对刚毛。(五)茧。长椭圆形,外附泥土。
防治方法:(1)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2)3%甲维啶虫眯微乳剂(低毒)
使用40-50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应于害虫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期使用。使用时根据需要现用现配,兑水后应搅拌均匀。本品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啶虫咪的复配制剂,有触杀、胃毒和渗选作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本品2次。本品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建议和其它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对甲氨基阿维菌素和啶虫脉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不宜使用本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