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以成虫在枯叶下或杂草丛中越冬,翌年春天开始为害,卵产在寄主叶背或茎上。在内蒙古成虫6月始发,7~8月进入盛发期,五龄若虫7月大出现。二、为害症状。成、若虫在蔬莱叶片、茎、花上吸食汁液,致被害处呈现黑色坏死斑。三、为害作物。主要危害十字花科植物等,在内蒙古还为害宽叶独行菜、泰、胡麻,在新疆还为害小麦。
发病规律:一、世代。宁夏1年生2代。二、越冬。以成虫在枯叶下或杂草丛中越冬。
病害病原:一、半翅目蝽科。二、形态特点。(一)成虫雄虫体长6.3毫米,宽3.3毫米,雌虫体长7.8毫米,宽3.8毫米,尖圆形,全体淡黄略带青色,背面布有微小刻点和蓝黑色花纹。头前圆,头侧叶长于中叶,头后缘具黑横带1条,前正中有1个梭形白纹间于黑斑中,形成黑白相间的固定花纹。触角5节黑色,喙黄色,末端黑色伸达中足基节。复眼黑色,基部白色。前胸背板前缘内弯,黄白色,稍后具黑横带1条向两侧延伸拐向两后角,背中具“八“字形黑纹,近前角的黑纹中各具1个小白斑;小盾片中线至端部具1白色箭纹,两侧具鱼钩状白纹,两纹弯至中部与箭纹相交,其余均为黑色。前翅革片内侧缘有黑色纵条,外侧近中部及末端各有1小黑斑,内侧近中央处有1不规则的大黑块;侧接缘外露,黄黑相间。膜片暗褐,边缘淡色,稍伸过腹末。腹部腹面及足淡黄色,各腹节中部两侧各有1黑色横条,气门的后方有1黑狭斑,各节侧缘近节缝处各有1小黑斑。各足腿节近端及胫节两侧具黑纵纹,节黑色。(二)若虫体淡青黄色,腹背稍突起,头顶具空心箭纹,后缘黑色,前胸背板上有2个方形黑块,块中具细白纹2条,小盾片上生1四“字形三角形黑纹,翅芽上有黑纹3条,腹背中线及侧缘各生不正形黑斑5个。
防治方法:(1)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15-2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通过与害虫钠离子通道相互作用而破坏其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害虫死亡。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以延缓产生抗性;每季最多使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7天。
(2)1.8%阿维:啶虫眯微乳剂(低毒(原药高毒))
使用30-6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防治时期幼虫1-2龄效果最好。施药时应做到喷雾均匀、细致,不漏喷。本品是一种大环内酯双糖类化合物,是从土壤微生物中分离的天然产物,对昆虫和蝶类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并有微弱的票蒸作用,无内吸作用。但它对叶片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啶虫眯是高活性神经毒剂。其作用机理是干扰昆虫内神经传导作用,通过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抑制乙酰胆碱受体的活性。安全间闹期为2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