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叶片:叶片两面发病初在边缘出现生淡黄色小斑点,后病斑出现白色稍隆起的小孢,大小约1~5mm,疤斑破裂后散出白粉。个别情况下,叶面也长出白色疱斑。病斑零星分散,严重时密布全叶,引起叶片枯黄脱落。二、花梗:花梗受害后肿大、弯曲呈“龙头“状。三、花器:花器受害后,花瓣肥厚变绿,久不凋落,也不能结实。四、枝茎和角果:发病部位均可长出白色漆状疱状物,且多呈长条形或短条状。在油菜花梗上可见和霉菌二次侵染,即在白锈菌孢子袭堆里可见到霜霉菌,这是在竞争营养。
发病规律:病原在温度0~25℃时均可萌发,以温度10℃为适宜。多在春季和秋季发病。低温年份或雨后发病重。一、越冬:病原以卵孢子在病残株内、土壤中和种子上越夏或越冬。二、传播:秋播油菜苗期卵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以雨水溅至叶面。游动孢子在水滴中几小时即可萌发,从气孔侵入寄主,进行初次侵染。在病斑上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而反复进行再侵染。冬季以卵孢子(或菌丝)在病株组织内越冬。温暖地区,孢子囊可以终年发生,连续为害。春天温度回升至10℃左右时,病部又产生大量孢子森再次传播为害,并引起花梗、花器肿大畸形,形成“龙头”,在“龙头”中产生大量卵孢子,进入休眠阶段,成为下季油菜初侵染源。三、发生时期。在油菜5~6叶期和盛花期出现2次发病高峰。
病害病原:病原为白锈菌,居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营专性寄生,有生理分化现象。已知有6个生理小种。在油菜、萝卜和芥菜上的白锈菌为不同的生理小种,不能相互侵害。一、形态。(一)菌丝。菌丝无色、无分闹,蔓延于奇主细胞间隙,以球状吸胞伸入细胞内吸取营养。(二)孢囊梗。菌丝分枝顶端形成无色、单胞、短棍棒状的孢囊梗,栅状排列丛生于寄主表皮之下,梗端着生链状孢子囊。(三)孢子囊。孢子囊卵圆形至球形,单胞、无色,大小(15~27)um×(13~25)um。孢子森萌发时,内含物分裂成5~8个游动孢子,从孢子森尖端裂口处逸出。(四)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圆形或肾形,有两根侧生鞭毛,鞭毛脱落后成为休止孢。(五)卵孢子。有性阶段为卵孢子。卵孢子褐色、球形、厚壁、单胞,外壁有疣状突起,直径40~50um。卵孢子萌发时先长出1个孢囊,里面形成20~30个游动孢子。二、特性。孢子囊形成以7~13℃较适,萌发的温度范围为0~25℃,最适温度10℃左右。要求湿度在95%以上或有水膜、水滴存在才能萌发。孢子囊侵入寄主的最适温度为18℃。三、寄主:油菜、萝卜、白菜、芥菜、甘蓝、榨菜等十字花科63属241种植物。
防治方法:(1)30%烯酰·甲霜灵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67-100克/亩喷雾(保护+治疗)本品是由甲霜灵和烯酰吗啉按科学比例复配而成,是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的内吸杀菌剂。本品安全间隔期为7天,每个作物周期最多使用2次。
(2)50%王铜·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25克/亩喷雾(保护+治疗)初见病班时开始喷药,隔7一10天喷一次,连续2-3次。复配内吸性杀菌剂,具保护和内吸作用,可被植物的根、茎、叶吸收,并随植物体内水分运输而转移到植物的各器官,杀灭侵入植物体的病菌。安全间隔期:1天,每季最多用药次数3次。不可与强酸及碱性物质混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