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主要发生在苗期至莲座期,或包心初期。初于叶背出现水浸状稍凹陷的斑点,扩大后呈不规则形膜质角斑,病斑大小不等,叶翅部位常有水浸状膜质褪绿色角斑,湿度大时叶背病斑上出现菌脓,叶面病斑呈灰褐色油浸状。干燥时,病部易干,质脆,开裂,常因黑腐病复合侵染,加重腐烂,穿孔。由于细菌性角斑病不为害叶脉,因此,病叶常残留叶脉,很象害虫为害状。前期病叶呈铁锈色,或褐色干枯,后期受害外叶干枯脱落。二、寄主:菜花、甘蓝、油菜、番茄、甜椒、芹菜、萝卜、黄瓜、菜豆等。
发病规律:病菌在种子及病残体上越冬,借风雨,灌溉水传播蔓延。病菌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27℃,于48~49℃经10分钟致死。苗期至莲座期阴雨,或降雨天气多,雨后易发病蔓延。
病害病原:病原菌为细菌,形态特征:菌体短杆菌极生1~4根鞭毛。
防治方法:①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00-125克/亩喷雾、弥雾(保护+治疗)本剂是一种内吸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持效期长,药效稳定。主要用于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是防治水稻白叶枯病良好的药剂。安全间隔期为21天,每季最多施药2次。
②32%唑酮·乙蒜素乳油(中等毒)
使用75-94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本品是一种保护、内吸性杀菌剂,具有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药效较迅速、持效性较好等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