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活泼,飞翔能力强,多在上午9点钟前和下午4点钟以后聚集在叶片上为害。雌虫可行孤雌生殖,将卵产于葱、蒜叶肉组织中。(二)幼虫。初孵幼虫集中在叶基部为害,稍大即分散。二、为害症状。被害叶面形成密集小白点或长条形斑纹,严重时叶片扭曲枯黄,大蒜嫩叶及受害新根停止生长。三、为害作物。为害大葱、蒜、马铃卷、烟草、棉花,以及桑、桃、梨、杏、枣等。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东北每年发生3~4代,山东6~10代,长江流域10代以上。每代历期20天左右。二、越冬。以成、幼虫及伪在枯叶或土中越冬。三、发生时期。河南、山东、江苏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进入为害盛期。四、环境因素。在25℃左右,相对湿度60%以下时,有利于葱蓟马发生,高温高湿则发生量较少。五、发生区域。国内分布遍于所有省、区。
病害病原:一、葱蓟马,属缨翅目,蓟马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1.0~1.3mm,体黄褐色,背面色深。复眼紫红色,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单眼间磷靠近三角形连线外缘。触角7节,灰褐色,第2节色较浓。前胸背板两后角各有粗而长的1对。翅狭长,淡黄色,透明,前翅端半部有前脉端聚4~6根,后脉14~17根,均匀排列。下腹部第2~8节背面前沿各有栗色横纹一条。(二)卵。长约0.12mm,黄绿色,肾形。(三)若虫。略似成虫,共4龄。1龄若虫体长约0.37mm,白色透明;2龄若虫体长0.9mm,浅黄至深黄色;3龄若虫(前)和4龄若虫(伪蝇)与2龄若虫相似,但不活动,有明显的翅芽。
防治方法:①350克/升吡虫啉悬浮剂(低毒)
使用3-5克/亩喷雾(治疗性)在虫口基数上升时开始施药,每亩用水20-50升稀释,均匀喷雾于叶片正反面。宜在早晚气温低,风小时进行。吡虫哪是一种内吸杀虫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持效期较长。安全间隔期:5天,每季最多用3次。
②21%噻虫嗪悬浮剂(低毒)
使用15-2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于蓟马发生初期叶面喷雾处理,可视虫害发生情况间隔7-10天施第2次药。本品为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很好的内吸性,在植物表面滞留时间短、容易被吸收而进入植物组织、耐雨水冲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