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蒜薹茎、主要为害叶片、叶销、蒜整茎、整苞等部位。生产上因发病适期和大蒜所处发育阶段不同,该病症状也较复杂,可分为5种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病、混合型和叶鞘染病。一、尖枯型越冬期前后和早春最明显。病叶叶片尖端变枯黄色至深褐色,坏死捻曲。坏死部分上生黑色霉层,少数有不清晰的紫褐色斑纹,隐约可见。坏死部分可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时全叶黄枯。识别时,应注意与生理性干尖相区分)。二、条时型叶片上生有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或偏向一侧发展,宽度可占叶宽的1/3-1/2,有时条斑部位有明显伤痕。潮湿时条斑上有黑色霉层。主要发生于越冬期间和早春,中下部叶片多见。三、紫斑型叶片上病斑椭圆形或梭形,两端较尖,中央色泽较深,呈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明显的枯黄色坏死线,伸展后可使叶片大部或全部枯黄。雨后或田间潮湿时病疏表面生有褐色至黑色需层,为病原菌的分生饱子梗和分生饱子。紫斑型为主要病斑类型,全生育期可见。四、白斑型叶片上生有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斑点,多不相连接,孤立而分散。有时病斑略有扩大,变浅褐色。本型病斑多在抽蔓期出现于上部叶片和蒜整上。五、混合型同一个叶片上出现2种类型或多种类型的病斑。常见紫斑型与条斑型,尖枯型与条斑型或3种类型混发。叶片上病琉还可向叶鞘延伸,便叶鞘枯黄。在早期发病田块和重病田块,抽蓝前大部分叶片枯死,田间枯焦一片,蒜不能抽出或严重减产。染病蒜蓝在贮藏期发生严重霉烂苞等部位。生产上因发病适期和大蒜所处发育阶段不同,该病症状也较复杂,可分为5种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病、混合型和叶鞘染病。一、尖枯型越冬期前后和早春最明显。病叶叶片尖端变枯黄色至深褐色,坏死捻曲。坏死部分上生黑色霉层,少数有不清晰的紫褐色斑纹,隐约可见。坏死部分可向叶片中部发展,严重时全叶黄枯。识别时,应注意与生理性干尖相区分)。二、条时型叶片上生有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或偏向一侧发展,宽度可占叶宽的1/3-1/2,有时条斑部位有明显伤痕。潮湿时条斑上有黑色霉层。主要发生于越冬期间和早春,中下部叶片多见。三、紫斑型叶片上病斑椭圆形或梭形,两端较尖,中央色泽较深,呈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明显的枯黄色坏死线,伸展后可使叶片大部或全部枯黄。雨后或田间潮湿时病疏表面生有褐色至黑色需层,为病原菌的分生饱子梗和分生饱子。紫斑型为主要病斑类型,全生育期可见。四、白斑型叶片上生有白色圆形或卵圆形小斑点,多不相连接,孤立而分散。有时病斑略有扩大,变浅褐色。本型病斑多在抽蔓期出现于上部叶片和蒜蔓上。五、混合型同一个叶片上出现2种类型或多种类型的病斑。常见紫斑型与条斑型,尖枯型与条斑型或3种类型混发。叶片上病琉还可向叶鞘延伸,便叶鞘枯黄。在早期发病田块和重病田块,抽蔓前大部分叶片枯死,田间枯焦一片,蒜蔓不能抽或严重减产。染病蔓蓝在贮藏期发生严重霉烂。
发病规律:在春播大蒜区,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萌发率为16.4%~41.3%。无论有无伤口,病菌均可侵染大蒜。一般6月下旬始发,7月进入发病高峰期。影响病情的天气因素,主要是7月份大蒜孕薹和抽薹期雨量和降雨次数。
病害病原:病原,称膨胀匐柄霉,属真菌界半知菌类。分生孢子梗1至数根呈簇状由表皮伸出,短,两极膨大,褐色,顶部略浅,具隔膜1~3个。菌落平展,绒毛状,初淡灰色,逐渐淡褐色或褐色,背面褐色,有时需要借助于刺伤促进产孢。PCA上,25℃下,2周直径5-6cm。菌丝体表生或埋生。菌丝淡棕色,光滑,半透明,具隔膜,宽1.5-3um。分生孢子梗直或弯曲,简单或有时具一次分枝,园柱状,在产孢处形成膨大的袭状结构,淡棕色或淡金黄色,森状结构常颜色稍暗,略粗糙。1-5隔膜,25-40×3-5um,顶端森状体宽6-8um。分生孢子长方形或阔卵形,具1-5横隔膜,1-3连续或间断的纵隔膜,常在3个主横隔膜处明显隘缩,淡棕色,表面密被突。
防治方法:①450克/升咪鲜胺乳油(低毒)
使用900-1800倍液浸果(治疗性)本品属咪唑类杀菌剂,具有保护性和触杀性。本品不可与碱性物质混用。
②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1950-2400克/公顷喷雾(治疗性)本品是由唾和灵和代森锰锌混配制成的杀菌剂,兼具内吸传导性和触杀性作用。避免和碱性农药混用,可与大部分农药混用。建议混用前先在小范围内做安全性试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