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蒜干腐病是土传病害,植株染病后叶尖发黄干枯或叶面出现浅黄色条斑,有时扩展到鳞茎上,鳞茎基部呈水渍状暗褐色,有的长出白色或粉红色霉,拔出病株,根部呈褐色腐烂,病株抽盏慢,影响蒜整上市,贮藏期染病从根部至蒜瓣发黄,软化后干缩。
发病规律:病菌以厚垣孢子留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地姐、线虫等传播,从伤口侵入,在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施肥不当或氮肥过多、土壤过湿及洋葱生长后期遇高温多雨易发病,地蛆为害严重或大水浸灌、田间积水或低洼地块发病重。
病害病原:称尖镰孢菌洋葱专化型,属半知菌类真菌。子座褐色或紫色,在马铃蓉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生出棉絮状气生菌丝,产生桃红色或紫红色色素。分生孢子有大小两种:大型分生孢子在病组织上易形成,镰刀形或纺锤形,多具隔膜3个,大小33~36×3.8~4微米,5个隔膜的44×3.9微米;小型分生孢子生在气生菌丝中,单胞无色,卵形或长椭园形,数量多。在菌丝中间或顶端形成球状厚垣孢子串生,病菌生长温限4~35℃,发育适温25~28℃。与典型种区别在于只侵染洋葱,不与马铃薯上的菌系交互侵染。
防治方法:①20%噁霉·稻瘟灵微乳剂(低毒)
使用40-60毫升/亩灌根(保护+治疗)每季最多使用2次。具有预防和治疗枯萎病等作用。安全问隔期为7天。
②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低毒)
使用200-300倍液灌根(治疗性)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每7-10天一次,连施2-3次。辛菌胺醋酸盐为氨基酸型内吸性杀菌剂,对导致作物病害的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内吸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