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欧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莱茵 > 植保交流 > 蔬菜类 > 大豆 > 病害 >

大豆花叶病毒病

分布为害:大豆花叶病毒病在大豆产区占大豆病毒病的70%--95%,常年产量损失5%--7%,重病年减产10%-30%,个别年份或少数地区可减产50%以上。病株减产因素主要是豆荚数少。百粒重下降,萌发率,蛋白质含量及含油量降低。

症状:花叶病毒病的症状因品种、植株的株龄和气温的不间,差异很大。轻病株叶片外形基本正常,仅叶脉颜色较深;重病株则叶片皱缩,向下卷,出现浓绿、淡绿相问,起伏呈波状,甚至交窄陕呈柳叶状,接近成熟时叶变成革质,粗糙而脆。

大豆花叶病毒病

病原:为大豆花叶病毒,简称SMV,属马铃薯Y病毒斑。

发病规律:播种带病种子。病苗真叶展开后便呈现花叶斑驳。老叶定状不明显,后期病林上出现老叶黄化或叶脉变黄现象。在感病品种上,感病6-14天后出规明脉现象,后逐渐发展成各种花叶班驳,叶肉隆起,形成孢斑,叶片皱缩。严重时,植株显著矮化,花荚数减少,结实率降低,在抗病力强的品种上定状不明显,或仅新叶星轻微花叶斑驳。病株矮化的现象仅出现于种子带毒和早期感毒而发病的植株,后期由蚜虫传播面发病的植株不矮化,只有新叶出现轻微花叶斑驳。花叶症状还与温度的高低有关,气温在18.5°C左右,症状明显29.5°C时症状逐渐隐蔽。

      感染大豆花叶病毒病的植株种子有时种皮着色,其色泽常与脐色有关。脐色为黑色的则出现黑斑;脐色为黄白色的,则出现浅褐色斑;种皮为黑色而脐为白色的,则呈现白色斑;病叶呈皱缩花叶斑驳,病粒自脐部向外产生放射形褐色斑纹。

大豆花叶病毒病

防治措施:大豆病毒病的防治应采取以播种无毒种子为核心的综合防治措施,不断培育抗病品种则是控制病害的根本途径。

(1)有些病毒病还处于局部地区发生,为了防止这些危险性病害扩散,应加强检疫。

(2)种子带毒是大豆病毒病的初侵染源。调查资料显示种子带毒率一般达 30%以上,重者达80%。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无病种子繁育基地,生产无毒种子供生产应用。

(3)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品种对病毒病抗性差异显著。选有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和最有效的途径。但抗该病的大豆品种的抗病性存在退化问题,因此需要在育种时经常去杂和交替种植。

(4)耕作制度和田向管理:①选择适当的播期,缩短幼苗与蚜虫发生高峰的相遇时间。②种植时适当与蚜虫的其他寄主植物隔离。③田间出苗后,尽早清除病苗。④清除田间地头杂草,铲除蚜虫繁殖场所。

(5)应用化学防治的策略是通过化学防治控制蚜血和蓟马的发生、数量和迁飞,切断田间毒源再传播的途径。从而控制该病的扩散。①种子处理:用大豆种衣剂包衣,可防治地下害虫及早期蚜虫。②喷雾:10%吡虫啉1500倍液,或5%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或50%三氯异氧尿酸1500倍液,对水喷雾。

大豆花叶病毒病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

分享到:
上一篇:大豆孢囊线虫病 下一篇:大豆荚枯病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66号

收缩
  • 在线咨询
  • 技术咨询
  • 经销商咨询
  • 种植户咨询
  • OEM咨询
  • 售后服务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