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棉铃实夜蛾
分布为害:棉铃虫,属鳞翅目,夜蛾科。为害大豆、花生、棉花、水稻、小麦等,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也是棉花种植区蕾铃期害虫的优势种,近年来为害十分猖獗,90 年代以来多次在棉花上大暴发。为害重的地块棉株嫩顶和幼蕾被害率高达90%,个别地块甚至将棉叶吃光,形成光杆。
为害特征:幼龄幼虫喜蛀食茎尖组织,破坏生长点,造成生长中期棉花疯长而严重减产。蕾、花被蛀食后蓄很快脱落,花的花器被破坏而不能结铃。棉铃被蛀食后遇雨容易霉烂脱落或变成僵瓣。
发生规律:以蛹越冬,一年发生2-6代,由北往南代数逐渐增加。成虫夜间活动,取食花蜜后交尾,产卵:飞翔力强,一夜能飞几十到上百公里,并能随高空季风进行远距离迁飞,是一种兼性迁飞性害虫。棉铃虫耐干旱能力强,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存活率和繁殖率高,引起棉铃虫爆发成灾;在气候潮湿条件下,高湿度土壤中的蛹大批死亡或不能正常羽化,使棉铃虫种群悦减:同时高湿常使存活下来的幼虫感染真菌性病害(如白僵菌病等)而死亡。棉铃虫有多种天敌,如赤眼蜂寄生卵。因唇姬蜂、侧沟茧蜂、绒茧蜂等寄生幼虫,草岭、瓢虫、小花蝽、蜘蛛等捕食卵和幼虫,在棉铃虫一般发生年有良好的自然控制作用。
防治措施:①在棉田每隔10-15m播1行玉米,用来诱集棉玲虫、玉米螟产卵,从而减少棉苗上的落卵量:在棉花畦沟旁栽植少量高梁。可诱集蜘蛛、蚜茧蜂、食蚜蝇、飘虫、小花蝽等天敌来抑制棉蚜、棉岭虫等害虫的发生和为害;棉花与大蒜间隔种植、利用大蒜挥发出来的辛辣气味,驱连二代棉铃虫在棉田为害。②根据棉铃虫产卵的特性,在棉花蕾铃期,将摘除的顶心、赘芽、群尖以及无效花、蕾等带出田外,可以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数量。③结合棉田耕翻进行冬灌,可以冻死害虫,使越冬棉铃虫蛹减少43.5%-72.3%。棉花生长期,根据植株生长的需要,在棉铃虫二三代蛹盛期,结合抗早适时灌水,对控制三代、减轻四代棉铃虫为害具有明显效果。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