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草莓炭疽病是草莓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南方草莓产区发生较为普遍。
症状:叶片、叶柄、匍匐茎、花瓣、萼片和浆果都可受害。病株受害大体可分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两类症状。局部病斑在匍匐茎上最易发生,叶片、叶柄和浆果上也常见。茎叶上病斑长3-7mm,初为红褐色,后变黑色,溃疡状稍凹陷,病斑包围匍匐茎或叶柄整圈时,病斑以上部位枯死。萎蔫型病株起初病叶边缘发生棕红色病斑,后变褐色或黑色,发病较轻时,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时能恢复,发病严重时几天后即枯死。掰断茎部的症状是由外向内逐渐变成褐色或黑色,拔起植株,细跟新鲜,主根基部与茎交界处部分发黑。
病原:病原为草莓炭疽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原菌主要在土壤中的病茎叶、匍匐茎等病残体中越冬,并成为初侵染源。病原菌形成孢子后随雨水飞溅到草莓上引起再次侵染和扩展。病原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8-32°C,属高温性病害,凉爽干燥的气候不利于病害的发生。
防治措施:
(1)选择无病田作为苗床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
(2)对育苗地进行土壤熏蒸消毒,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防止手段,但是消毒的费用比较昂贵;避免大水泼浇、漫灌。防治泥水在草莓苗期间飞溅、流淌。
(3)采用加盖遮阴棚、滴灌、沟灌等方法,既可以适当给草莓植株补充水分,又可以降低地温,从而促进草莓生长,减轻病害。
(4)在草莓匍匐茎开始伸长,田间摘老叶及降雨的前后进行药剂防治。在育苗期和定植后每隔7-10天叶而交替喷施45%咪鲜胺微乳剂2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乳油1200倍液,或5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0%咪菌酯苯醚悬浮剂1500-2000倍液,间隔7-10天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