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河南欧特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科莱茵 > 植保交流 > 大田类 > 玉米 > 病害 >

玉米丝黑穗病

别名:乌米、哑玉米

分布为害:玉米丝黑穗病是我国春玉米区重要病害,各大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王米减产甚至绝收。


症状:玉米丝黑穗病的病原菌为丝孢堆黑粉菌,黑穗里形成的黑粉是病菌的冬孢子。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果穗和雄穗,受害病株多数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近球形,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黑粉包,外观不呈瘤状。后期有些苞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股结成块,内部夹杂有丝状物,因此称为丝黑穗病。少数病栋,受害的整个植株果穗畸形,呈刺猬状,大多数病株仍保持原来穗形,仅个别小穗受害变成黑粉包,也有个别整个雄穗受害变成一个大黑粉包。为害严重的幼苗可表现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症状。①矮化型:主要是节间短,全株矮小,上粗下细,如笋状,向一侧弯曲,叶片簇生,暗绿色,叶片带有黄白条斑,抽出的雌雄穗为黑穗。②矮化丛生型:病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片丛生,整个植株短粗繁茂,果穗增多,一般每个腋芽都能长出黑穗。③多分蘖型:病株分蘖较多,每个分蘖茎上均形成黑粉,且大部顶生。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病株都有这些明显的典型症状,生产中常因品种抗病性强弱,土壤病菌数量的多少,以及环境条件是否有利病害流行面变化,有时,苗期发病症状又与病毒病、生理性病害等症状相混淆,所以,以上症状只能作为早期诊断的证据。在诊断玉米丝黑穗病时要注意与黑粉病的区别。两种病害的共同点都是产生大量的黑粉,区别在于玉米丝黑穗病只为害果穗和雄穗,而黑粉病则为害玉米的各个部位;王米丝黑穗病的外观不呈瘤状;而黑粉病的外观呈瘤状。

玉米丝黑穗病

病原:病原为丝孢堆黑粉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冬袍子散落于土壤中、混入牲畜粪便或附着于种子表面等形式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该病的发生以土壤传病为主,冬孢子在土壤中可存活3年左右,土壤中,结块的冬孢子比分散的存活时间长。用病株残体或带菌的土沤粪未经腐熟或用带菌的病株喂养牲畜,均会造成粪肥带菌,而使用这些带菌的粪肥,引起玉米发病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种子表虽带菌量不多,但仍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从玉米种子萌发开始到5叶期前是玉米受侵染的重要时期,特别是幼芽至3叶期以前最易侵染,5叶期后受侵染很少,或不再侵染。侵染部位为胚芽鞘、幼根颈以下部位及根部。病菌侵入后,蔓延在生长锥的基部分生组织中,花芽开始分化时,菌丝向上蔓延进入花蕾原始体,有时生长锥生长较快,病菌蔓延较慢,未能进人入雄花序,而只在果穗上发病。

 玉米丝黑穗病

防治措施
(1)前期在定苗及中耕时,根据病株的典型病状,应及时拔除或割除病株,后期玉米抽穗后黑粉尚未成熟散落前,及时割除病穗,并带出田外深埋。对用病株进行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必须进行沤制腐熟方可进入玉米田或高粱田。
(2)使病菌被翻入深土层,减轻为害。实施轮作,上年发生较重且病原菌在土壤中较多的地块要实行3年或3年以上轮作,轮作有困难的玉米主产区,进行2年或1年轮作,尽量避免连作。
(3)不同玉米品种对玉米丝黑穗病的抗性有明显差异。在选用品种时,应向技术部门进行咨询,尤其是发病较高,土壤中病原菌较多的地块,更应选用高抗或较高抗的玉米品种。
(4)用2%戊唑醇湿拌种剂,按种子量的0.3%拌种,或用10.6%福戎唑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1%拌种,或用25%三唑醇拌种粉剂240~300g拌种100kg,或5%烯唑醇拌种剂1200-1600g拌种100kg,或50%敌磺钠可溶性粉剂600g拌种100kg,或6%戎唑福美双可湿性粉剂300-500g拌种100kg,或40%福美拌种灵可湿性粉剂500g拌种100kg.
(5)加强苗期管理。在提高播种质量的基础上,适时播种,低温年份及土壤带菌较多的地块,丝黑穗病易发生,切忌播种过早,并加强管理,促进玉米早生快出苗。出壮苗,增强抗病力,减少被侵染机会。

 玉米丝黑穗病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

分享到:
上一篇:玉米褐斑病 下一篇:玉米瘤黑粉病


豫公网安备 41010502003166号

收缩
  • 在线咨询
  • 技术咨询
  • 经销商咨询
  • 种植户咨询
  • OEM咨询
  • 售后服务
  • 投诉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