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玉米褐斑病原是玉米生产上的次要病害,虽然各地均有发生,但损失不大。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玉米产区普遍发生,造成大面积流行,为害十分严重,其中,在华北地区和黄淮流城的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安微、江苏等省为害更重。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症状: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病斑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最初为浅黄色,逐渐变为黄褐色或深褐色,圆形或椭圆形,小病斑常汇集在起,严重时在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期称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现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叶脉和维管残现存如丝状。在感病品种上一且被病原菌侵染,全株叶片迅速产生大量黄色小斑点,直轻约1mm,叶片快速干枯。
病原:病原为玉蜀黍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在玉米生长的中期(7-8月)温度较高(23-30°C),湿度较大(相对湿度85%以上)且阴雨日较多时,利于发病;密度过大,田间郁闭发病重;低洼潮型,面后有积水的地块和连作地块发病较重;土壤瘠薄的地块发病较重。
(1)土壤中及病残体组织中有褐斑病病原菌,会导致玉米褐斑病发生;高感病品种连作时,土壤中菌量每年增加5-10倍;施肥方面,如用有病残体的秸秆还田,施用未腐熟的厩肥、堆肥或带菌的农家肥,会使病菌随之传入田内,造成病原菌数量相应的增加。
(2)玉米5-8片叶期,土壤肥力不够,玉米叶色变黄,出现脱肥现象,玉米抗病性降低,是导致发生褐斑病的主要原因。
(3)空气温度高、湿度大,也是诱发褐斑病的原因之一。

防治措施:
(1)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组织,并深翻土壤;选用抗病品种;施足底肥,适时追肥。夏玉米如果没有施用底肥或种肥的,应在玉米4-5叶期迫施苗肥,每亩追施尿素10-15kg,随肥上注意氮、磷、钾肥搭配,施用有机肥时必须充分腐熟:应根据品种特性选择合适的密度,适当稀植,提高田间通透性。
(2)发病初期喷酒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8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25%嘧菌酯悬浮剂3000倍液,或40%酯菌唑水分散粒剂6000-7000倍液喷雾。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药剂中适当添加磷酸二氧钾,尿素等叶面肥,促健让生长,以据高抗病能力。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