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油菜霜霉病在全国各油菜产区均有分布,尤以长江流城,东南沿海及山区冬油菜区发病最重,春油菜区发病少且轻。一最发病率为10%-30%。严重者可达100%,可引起全困植株站死。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叶、茎和角果,致受害处空黄,长有白色霉状物。花梗染病顶部肿大弯曲,呈“龙头拐”状,花瓣肥厚交绿,不结实,上生白色霜霉状物。叶片染病初现线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多角形的黄色斑块,叶背面长出白霉,受害严重的叶片变黄,甚至干枯早落,花梗受害后脚大不结果。
病原:病原为寄生霜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冬油菜区。病菌以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粪肥里和种子内越夏,秋季萌发后侵染幼苗,病斑上产生孢子蘘进行再侵染,冬季病害扩展不快,并以菌丝在病叶中越冬,翌春气温开高,又产生孢子,囊借风雨传播再次侵染叶,茎及角果,油菜进入成熟期,病部又产生卵孢子,可多次再侵染。远距离传播主要拿混在种子中的卵泡子,近距离传播,除湿在种子、粪肥中的卵孢子直接传到病田外,主要靠气流和灌溉水或雨水传播,孢子囊由于孢囊梗干缩扭曲,则从小梗顶端放射至空中随气流传到健株上,传播距离8-9m,土中残体上卵孢子通过水流道动,萌发后产生的孢子囊随雨水溅射倒健康幼苗上。该病发生为气候、品种和栽培条件关系密切,气温8-16°C,相对湿度90%、弱光利于该菌侵染。生产上低温多雨、高湿、日照少利于病害发生。长江流城油菜区冬季气温低,雨水少发病轻,春季气温上升,雨水多,田间湿度大易发病或引致蔓花期该病流行,连作地、播种早、偏施氮肥或缺钾地块及密度大、田间湿气滞留地块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白菜型或芥菜型油菜发病重。
防治措施:
(1)选用丰产、抗病品种。发现有花枝肿胀时,应及时剪除,并将其带出田外或者深埋。开深沟排水除湿,中耕松土,减少菌源。(2)苗期用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于叶片的背面,防治1-2次即可。初花期当病叶率达10%时进行第1次防治,隔5-7天再防治1次。如阴雨天气多,防治3次较好。常用药剂有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2%霜脲腈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69%烯酰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肿锌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64%恶霜锰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亩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10g对水喷雾,或80%乙蒜素乳油5000-6000倍液喷雾,或50%福美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