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花生青症病、花生瘟病
分布为害:花生青枯病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江苏和安徽等地,尤以南方各省(区)发病严重。随着病区的扩大,山东、辽宁、河北、河南等地也有发生,且部分地区逐年严重。一般发病率10%-2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花生感病后常全株死亡,造成损失严重。
症状:主要侵染根部,使主根根尖变褐软腐,根瘤墨绿色。病菌从根部维普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纵切根基部,初期导管变浅褐色,后期变黑褐色。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在湿润条件下或用手捏压时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病株上的果柄、荚果呈黑周色湿腐状。病株最初表现萎蔫,早上延迟开叶,午后提前合叶。通常是主茎顶梢第一、二片叶首先表现症状,小~2天后,全株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叶色暗淡,呈绿色,故称青枯"。
病原:病原为青枯假单胞菌,属细菌。
发病规律:此病发生轻重主要受耕作、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一般连作田爱病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轮作田,特别是水早轮作田发病轻。管理粗放,地下害虫多,积水,串灌,伤根,烂根多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瘠薄的粗沙田发病重,土壤肥沃、富含有机质或增施草木灰、尿素、肤饼、塘泥等肥料的田块发病轻。青枯病喜高温多湿,当平均气温稳定在20°C以上,土壤又潮湿时,病害开始发生。当气温上升到27-32°C,遇多雨天气。雨后火然转睛,或时睛时雨,病害往往发生严重。
防治措施:
(1)常年种植花生的田块,在花生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烧毁,对田间病株应及早拔除深埋成烧毁。不用病花生藤堆肥,尽量减少和控制病菌的扩敢,降低次年发病的初侵染源,减轻病害发生。
(2)对重病区来说,水源条件较好的,实行水旱轮作是控制花生青枯病发生为害最有效的措施。对旱坡地花生种植区,不能进行水旱轮作,可与青枯病菌的非寄主植物轮作,如小麦、玉米、甘薯、大豆等,一般轮作2-3年,具有明显减轻病害的作用。
(3)目前种植的花生品种尚缺乏抗病良种,但对实施轮作有困难的地区,应利用品种间的抗病性差异,选用抗(耐)病性相对较强的品种仍是一种防病手段。在具体选用抗病品种时,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通过引种、试种或自选、自育、自繁,因地制宜地选用优良品种。
(4)田间栽培管理措施,对控制花生青枯病的发生和为害具有明显的作用。在花生青枯病发生区,应注意田间水肥管理。旱坡地在播种花生前,进行短期灌水泡浸,可促使土壤中病菌大量死亡,从而减少病菌侵染机会,降低发病率。
播种花生时,每亩施石灰、草木灰50-150kg过磷酸钙20-30kg,使土壤呈微碱性,以抑制病菌生长,减少发病。田间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硼肥可促进花生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同时,做好田间的清沟排渍,防止雨后积水。早期零星病株及时拔除,集中处理。不施用带菌肥料等农业栽培管理措施,既具有防病作用,也具有增产效果。
(5)关于花生青枯病的药剂防治,由于此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发病后进行药剂防治,通常难以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尚无很好的药剂。有些药剂具有一定防效,如各种铜制剂,或20%丙硫多菌灵悬浮剂2000-3000倍液连喷两次,或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或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500倍液,发病重时,可灌根。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