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分布广泛,发生普遍,保护地、露地都可发生。通常零星发病,病株率5%-10%。重病年份株发病率可达80%以上。
症状:早期发病,可造成烂种,致出苗不齐,幼苗出土后染病,生长点或心叶变褐坏死,干腐。由心叶向外叶发展,同时通过根茎向根系扩展,创开根茎可见根茎向下内部组织变褐坏死、根系生长不正常,病苗停止生长,形成无心苗,严重时致病苗坏死,发病轻者随幼苗生长在幼株期和成株期继续发展,使部分幼嫩叶柄由下向上坏死变褐,最后腐烂。
病原:生理性病害。
发病规律:发病植株在田间常伴有细菌感染,薄膜覆盖平畦裁培方式发生很轻。5月中下旬至6月上中旬,白天温度高,土壤水分蒸发量大,晚上温度较低,昼夜温差较大,而薄膜的排气孔少、小,夜间,水蒸气在薄膜上结露,水滴很容易滴在大姜的嫩梢(姜心)上,引起嫩梢变白,腐烂。病害严重程度与插种期和苗期天气关系密切。闷热多雨或暴睛暴雨,光照强,或土壤持续高湿,病害发生重。7月以后,小拱棚划破开,此病为害明显减轻。此外,土壤贫瘠、黏重,平畦种植,幼苗和幼栋生长衰弱,发病较重;偏施氮肥发病也较重。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育和换种抗病高产良种。
(2)选用农用链霉素加有机铜制剂,重点喷大姜的嫩梢。
(3)千万不能用手掐烂心,因为手传染病菌;可以用刀片削、或用剪刀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