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以睛天中午前后最活跃,对未腐热的粪肥及发酵饼肥有很强的趋性。(二)幼虫多在表土下或幼茎内活动。二、为害症状。幼虫蛀食萌动的种子或幼苗的地下部组织,引致腐烂死亡。三、为害作物。为害多种作物、蔬莱、果树、林木等。
发病规律:一、世代。每年发生2~6代。二、越冬。北方以躺在土中越冬,南方长江流域无明显越冬现象。三、种蝇在25℃以上条件下完成1代19天,春季均温17C需时42天,秋季均温12~13℃则需51.6天,产卵前期初夏30~40天,晚秋40~60天,35℃以上70%卵不能解化,幼虫、死亡,故夏季种蜗少见。四、发生区域。分布在全国各地。
病害病原:一、灰地种蝇,双翅目,花蝇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灰黑,长4~6mm。眼裸,雄性两眼几乎相接。间额极狭,黑色,额宽约等于触角等3节的1/3~1/2,雌性额宽,前部一般红棕色。触角芒具短细毛。胸部背面翅前紧长不超过第1后背中账的一半,小盾片腹缘具毛。雄性后足股节端半部有一列前腹账、后腹面端半部有5~6,后足胫节后腹面密生一行(基部常为双行)约等长的直立细,其尖端向下弯曲。腹部背板正中有暗色纵条,各背板前缘暗色。雄性第5腹板侧叶近未端有并列短禁2,侧叶外侧乘毛长大。(二)卵长椭圆形,乳白色。幼虫略带淡黄色。(三)略呈圆筒形,黄褐色,两端稍黑。(四)幼虫。老熟幼虫体长7~8mm,乳白色路带浅黄色,头退化,仅有1个黑色口钩。整个体形前端细后端粗。
防治方法:①30%丁硫克百威微装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400-500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一种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其杀虫机制是干扰昆虫神经系统,抑制胆械脂酶,使昆虫的肌肉及腺体持续兴奋,而导致昆虫死亡。本品具有触杀、胃毒及内吸多重作用,持效期长,杀虫谱广。用于防治地下害虫如嫦蜡等。
②5%辛硫·甲拌磷颗粒剂(中等毒(原药高毒)
使用2500-3000克/亩播种时沟施(治疗性)本药剂是复配的有机磷类内吸性杀虫剂,具有胃毒、触杀和需蒸作用,二者互补,其颗粒剂使用方便,对地下害虫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最多使用次数为1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