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一)成虫。成虫白天潜伏在田边、田埂的杂草间,傍晚出来活动,对黑光灯及糖醋液有较强趋性。成虫羽化后,喜食油莱及杂草的花蜜补充营养。1~2后天即可交配,2~3天后产卵。成虫喜欢在高大茂密的作物上产卵。卵多产在叶背,单层成块。当蜜源植物多、补充营养充足时,产卵量高。每头雌虫可产卵4~5块,约500~1000粒。(二)幼虫。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在叶背取食卵壳及叶肉,因前2对腹足尚未长大,故行走如尽蝶。第2、3龄时渐渐分开,4龄以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寄主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在3龄前食量较小,4龄后食量增大,5~6龄食量最大,危害最烈,常暴食成灾。食物缺乏时,可成群迁移。幼虫老熟后老钻入土中3mm处做土茧化。二、为害症状。具有群集性、夜出性、暴食性,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啃食叶肉,使叶片残留表皮,呈密集的“小天窗”状。幼虫稍大后可将叶片吃成孔洞或缺刻,并迁移分散;4龄后白天隐伏在心叶、叶背或植株根部附近表土中,夜间出来取食。三、为害作物。主要为害油菜、甘蓝、白菜等十字花科作物,以及瓜类、豆类、茄果类蔬菜和甜菜等。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黑龙江每年发生2代,山西太原发生3代,内蒙古、北京、天津等发生2~3代,四川、重庆1年发生3~4代,长江流域每年发生4代。二、越冬。以在土中越冬,气温达15~16℃时越冬蝇羽化出土。三、发生时期。山东为6~7月,黑龙江及新疆在8~9月,湖南、四川在4~5月和9~10月份。四、环境因素。平均温度18~25℃,相对湿度70%~80%,适宜该虫生长发育。成虫喜欢在高大茂密的作物上产卵,所以水肥条件好,长势旺盛的蔬菜地受害重。五、发生区域。各地都有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藏一带,有时密度很高,是当地重要农虫之一。
病害病原:一、甘蓝夜蛾,居鳞翅目,夜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18~25mm,棕褐色,前翅具有明显的肾状纹和环状纹,后翅外缘具有1小黑斑。(二)卵。卵半球形,顶部具一棕色乳突,表面具纵脊和横格,初产时黄白色,渐变成褐色,孵化前变成紫黑色。(三)幼虫。幼虫幼虫共6龄,初孵时体色稍黑,体上有黑毛,体长约2mm;2龄体长约8~9mm,呈绿色;1~2龄幼虫仅有2对腹足;3龄体长12~13mm,体呈绿黑色,有明显的黑色气门线;老熟幼虫体长40mm左右,头部黑褐色,部腹面淡绿色,背面具绿黄与棕褐两大色斑,各节背面具倒八字黑色条纹。(四)缅。长20mm左右,赤褐色,臀刺较长,深褐色,未端着生两根长刺,刺从基部到端部逐渐变细,末端膨大呈球形。
防治方法:①2.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②10亿PIB/毫升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低毒)
使用50-75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施药时选择傍晚或阴天,避免阳光直射,遇雨补喷。可与其他生物农药混用或轮换,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采收前7天停止施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