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为害症状:以幼螨、若螨、成辅吮吸叶片、嫩枝、幼果、花蕾等汁液为害;受害部位先褪绿,后呈现灰白色斑点,叶片失去光泽,导致枯死。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南方一年发生15~18代。二、越冬及初次虫源:以卵、成瞒及若螨于枝条和叶背越冬。三、天敌:捕食螨、蓟马、草蛉、隐翅虫、花蝽、蜘蛛、寄生菌等。
病害病原:一、红蜘蛛属婢螨目叶螨科。二、形态(一)成:雌成端体广卵圆形,背面隆起,侧面呈半球形,紫红色,背部有红色疣状突起,背毛呈刚毛状,着生在疣突上,故有“瘤皮红蜘蛛”之称,足4对,雄成螨体小于雌端,腹末略大,成菱形,橘红色或棕褐色,足略长于雌瞒。(二)卵:圆球形,略呈扁平。卵顶中央有刚毛状卵柄,初产卵鲜红色。(三)幼端:体色多为淡红色或黄色,足3对,其中2对生于前半体上,1对生于后半体上。(四)幼螨:形状色泽与成端相似。第1次蜕皮后为若满,足4对。第2次蜕皮能分辨雌雄体,雄体腹末路呈楔形。幼和前、后期若端在蜕皮之前,各有一个静止期。
防治方法:①4%联苯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30-50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本品为菊酯类杀虫杀螨剂,具有较高的杀螨活性,无内吸作用,其击倒速度较快,低温下也能表现出较好的活性。
②40%炔螨特微乳剂(低毒)
使用1000-1500倍液喷雾(保护+治疗)本品为有机硫杀螨剂,水性化微乳剂,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同时滞留药剂能杀死未接触药剂的蜻类,该药在温度20℃以上条件下药效可提高,可控制成端高温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