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成虫和若虫吸食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菱篇,甚至全株枯死。此外,由于其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呈庞大,群聚为害,并分泌大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莱失去商品价值。二、寄主于黄瓜、莱豆、茄子、番茄、青椒、甘蓝、甜瓜、西瓜、花椰菜、白菜、油莱、蔬菜、萝卜、莴苣、魔芋、芹菜等各种蔬莱及花卉、农作物等200余种。
发病规律:在北方,温室一年可生10余代,以各虫态在温室越冬并继续危害。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越冬虫态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成虫有趋嫩性,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集中危害瓜类、豆类和茄果类蔬菜。在北方由于温室和露地蔬莱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可使白粉周年发生此虫世代重叠严重。成、若虫聚集寄主植物叶背刺吸汁液,使叶片退绿变黄,萎篇以至枯死,成、若虫所排蜜露污染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且可导致煤污病及传播多种病毒病。除在温室等保护地发生为害外,对露地栽培植物为害也很严重。繁殖适温18~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若虫期共3龄。各虫态的发育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温室向外扩散,在田间点片发生。
病害病原:一、温室白粉虱,同翅目,粉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1-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哦类,翅端半圆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二)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园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三)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园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着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师,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略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防治方法:①25%吡虫毒死俾微囊悬浮剂(低毒)
使用480-600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应于花生播种时使用,拌毒土撒施于播种穴内。药剂与适量水和细沙混合均匀,定量撒施、然后播种、覆土。本品为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硫代磷酸酯类混配的杀虫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酶破坏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害虫麻痹死亡。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1次。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轮换使用。
②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4-5克/亩喷雾(治疗性)防治虫、飞虱,最好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大风天或预计4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很好的内吸、渗透作用,同时还具有低毒、高效、残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