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生活于潮湿的灌木丛、草丛中、田埂上、乱石堆里、枯枝落叶下、作物根际土块和土缝中以及温室、菜窖、畜圈附近的阴暗潮湿、多腐殖质的环境,适应性极广。二、为害症状。初孵幼螺只取食叶肉,留下表皮,稍大个体则用齿舌将叶、茎舐磨成小孔或将其吃断。三、为害作物。为害柑橘、烟草、韭菜、白菜、菜鉴、萝卜、甘蓝、花柳菜、菜豆、莴苣、芹菜、藏菜等。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每年发生1代。二、越冬。以成贝或幼贝在莱田作物根部,草堆、土缝里越冬。三、发生时期。每年3月下句越冬蜗牛陆续恢复活动,5~6月份为交配产卵盛期。6~7月份形成全年中第1个幼贝高峰,8~9月份高温干早部分幼贝死亡,到了9月下句后,气温下降,蜗牛又恢复活动。四、环境因素。喜阴湿天气,如遇雨天,昼夜活动为害;而在干旱情况下,白天潜伏,夜间活动。当温度在11.5~18.5℃,土壤含水量在20%~30%时对其取食活动生长发育有利,若温度高时,25℃以上,土壤含水量在10%~15%以下或40%以上,会引起死亡或生长受到抑制。五、发生区域。分布于中国的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华南各省等。
病害病原:一、同型巴蜗牛,为柄眼目,巴蜗牛科。二、形态。贝壳中等大小,壳质厚,坚实,呈扁球形。壳高12mm、宽16mm,有5-6个螺层,顶部几个螺层增长缓慢,略膨胀,螺旋部低矮,体螺层增长迅速、膨大。壳顶钝,缝合线深。壳面呈黄褐色或红褐色,有稠密而细致的生长线。体螺层周缘或缝合线处常有一条暗褐色带(有些个体无)。壳口呈马蹄形,口缘锋利,轴缘外折,遮盖部分脐孔。脐孔小而深,呈洞穴状。个体之间形态变异较大。卵圆球形,直径2mm,乳白色有光泽,渐变淡黄色,近孵化时为土黄色。
防治方法:①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43-57克/亩喷雾或撤毒土(治疗性)采用橄施时,要等到田水澄清时投放,以免泥浆包裹药剂降低药效;施药时保持田间水深度3-5厘米,施药后保持2天以上不再灌水。本品属于酚类有机杀软体动物剂。其作物机理为:药物通过阻止水中害螺对氢的摄入而降低呼吸作用,从而窒息死亡。本品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