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马铃薯疮痂病为世界性病害,除了土填极酸地区外,各产地几乎都有发生,而在连作地,偏碱地和温室的马铃薯生产中,严重影响马铃薯品质和量。该病害主要为害薯块,影响马铃薯的商品价值,同时降低马铃薯的耐贮性、质量及芽势。
症状:马铃薯块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块、因产生大量木检化细胞致表面租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病斑仅限于皮部不深入薯内。
病原:病原为疮痂链霉菌,属放线菌。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当块茎表面木栓化后,侵入则较困难。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插入带菌土壤中也能发病。适合该病发生的温度为25-30°C,中性或微碱性沙壤土发病重,pH5.2以上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
防治措施:
(1)选用无病种薯,一定不要从病区调种,播前用40%福尔马林12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片剂10000倍液浸种4分钟,浸后切块防止发生药害。
(2)与葫芦科,豆科、百合科蔬菜进行5年以上轮作;多施有机肥或绿肥,可抑制发病。
(3)选择保水好的菜地种植,结薯期遇干早应及时浇水。
(4)亩用40%五氯硝基苯粉剂1500-2500g进行土壤消毒(沟施或穴施)。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