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马铃薯晚疫病是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各地均有分布,发生普遍,为害严重。
症状:发生在叶片的叶尖和叶缘,开始为水渍状斑点;天气潮配时很快扩大,病斑与健康部位交界处有白色稀疏的霉轮,叶背更为明显。严重时病斑扩展到主脉或叶柄,使叶片萎蔫下垂,最后整个植株变为焦黑,呈湿腐状。天气干燥时,病斑干枯成褐色,不产生霉轮。薯块发病时形成淡褐色或紫色不规则病斑,稍微下陷,病斑下面的薯肉呈深度不同的褐色坏死部分。病薯很容易为其他病菌侵染面发生并发症,常常由于细菌感染而形成软腐病。茎部很少直接被病菌侵染,但病斑可顺叶柄扩展至茎部,在皮层上形成长短不一的褐色条斑,潮湿条件下病斑也可发生白色霉层。
病原:病原为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直菌。
发病规律: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潮湿,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病害发展的速度极快。而如果天气干旱,降雨的时间短暂,雨后马上晴朗,病害可能不再发展。48小时内相对湿度在75%以上,温度高于10°C,就可能发生晚疫病,这个指标在化学药剂防治上很有指导意义。马铃薯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晚疫病,但最明显的部位是叶和块茎。叶上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小斑点,随着病斑的扩大而变成暗褐色,湿度大时在叶背面形成一层白色霉层。块茎感病时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微凹陷的褐斑,病斑的切面可见到皮下组织呈红褐色。
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超防治晚疫病最有效的途径。
(2)脱毒种薯由于经过严格的茎尖脱毒、组织快絮,扦插育苗、温室繁种等技术环节,能有效的防止种薯带菌,切断初侵染源,能极大的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选用优质脱毒种薯具有明显的防病增产作用。
(3)由于带病种薯是唯一的初侵染源,建立无病留种地,可以极大的减少初侵染源,从而有效的防止晚疫病的发生。留种地应采取更为严格的防治措施。有条件的地方,留种地应与大田相距5km以上。此外,挑选无病种薯也可以减少初侵染源,而药剂浸种可以杀死种薯内部病菌,推迟晚疫病发生20天左右,降低病情指数约50%,100kg芽块用25%甲霜灵100g,加少量水浸沾或喷施。
(4)适当提早播种,有一定的避病作用。早熟品种或者进行地膜覆盖,适时早播,可以提早收获,躲过晚疫解的发生期,从而减少很失。
(5)在晚疫病发生的初期,要及时发现清除病株,并进行第一次喷药,以后视情况每隔7-10天喷药-次,一般喷2-3次,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剂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或64%恶霜灵锰锋或25%嘧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或40%嘧菌酯苯醚悬浮剂15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60%吡唑代森联水分散粒剂1200倍液,或76%丙森锌霜脲氰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72%霜脲素锰锌或69%稀酰吗啉猛锌或50%烯酰吗啉乙铝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等。为减少农药抗药性的产生,最好多种药剂交替使用。
(6)提倡用0.3%的68%精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防效可达80%且增产效果明显,也可用25%嘧菌酯或吡唑嘧菌酯预防,都有很好的增产效果。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