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水稻胡麻叶枯病
分布为害:水稻胡麻斑病在世界各稻区都有发生。发病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减产30%以上。
症状:从秧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病,稻株地上部均可受害,以叶片为多,种子芽期受害,芽鞘变褐,芽未抽出,子叶枯死。苗期叶片、叶鞘发病多为椭圆病斑,如胡麻粒大小,暗褐色,有时病斑扩大连片成条形,病斑多时秧苗枯死。成株叶片染病初为褐色小点,渐扩大为椭圆斑,如芝麻粒大小,病斑中央褐色至灰白,边缘褐色,周围有深浅不同的黄色晕圈,严重时连成不规则大斑。病叶由叶尖向内干枯,潮褐色,死苗上产生黑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鞘上染病病斑初为椭圆形,暗褐色,边缘淡褐色,水清状,后变为中心灰褐色的不规则大斑。穗颈和枝梗发病受害部暗褐色,造成穗枯,谷粒染病早期受害的谷粒灰黑色扩至全粒造成秕谷。后期受害病斑小,边缘不明显,病重谷粒质脆易碎,气候湿润时,上述病部长出黑色绒状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病原:病原为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Breda de Haan)Shoem.,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附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斑上的分生孢子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2-3年,潜伏菌丝体能存活3-4年,菌丝翻入土中经一个冬季后失去活力。带病种子播后,潜伏菌丝体可直接侵害幼苗,分生孢子可借风吹到秧田或本田,萌发菌丝直接穿透侵入或从气孔侵入,条件适宜时很快出现病症,并形成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高湿、有雾露存在时发病重,酸性土壤,沙质土,缺磷少钾时发病。旱秧田发病重。菌丝生长温限5-35°C,24-30°C最适,担子萌发需有水滴存在,相对湿度大于92%,饱和湿度下25-28°C,4小时就可侵人寄主。
防治措施:
(1)深耕灭茬,降低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销毁。
(2)增施腐熟堆肥做基肥,及时追肥,增加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的施用可提高植物株抗病力,酸性土注意排水,适当施用石厌。要浅灌勤灌,避免长期水淹造成通气不良。
(3)选在无病田留种或种子消毒。种子清毒用25%咪鲜胺乳油3000-4000倍液浸种3-5天捞出催芽,或每50kg种子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250g拌种。
(4)发病初期喷施三唑类药剂如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00倍液或25%味鲜胺乳油3000-4000倍液喷雾,或25%丙环唑乳油1500倍液,或10%乙唑醇乳油1500倍液,成43%戎唑醉2000倍液等效果比较理想。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