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常发生于育苗期至移植后15~60日期间。苗床病株呈立枯状,后期发病,茎盘侧部褐变,向一侧弯曲。移植后2~4周后,开始在本田发病。病株地上部的下叶弯曲、黄化、萎蔫,地下叶鞘侧部腐烂。纵向剖开,可见茎盘褐变。
发病规律:病原菌生成菌和大型及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病菌发育适温为25~28C,也可在5~34℃之间发育。病原菌以厚垣抱子形态在土壤中存活,形成感染源,也可以经由种子传染。病原菌在茎盘附近死组织(枯死根)上增殖,侵入大葱内部。根际附近的腐烂部位,有刺足根螨两次繁殖。
病害病原:病原,称尖镶孢菌洋葱专化型,属真菌界半知菌类(无性孢子类)。大型分生孢子梭形,具隔膜2~3个,两端尖。
防治方法:①1.2%辛菌胺醋酸盐水剂(低毒)
使用200-300倍液灌根(治疗性)发病初期开始用药,每7-10天一次,连施2-3次。辛菌胺醋酸盐为氨基酸型内吸性杀菌剂,对导致作物病害的多种真菌、细菌和病毒均有较好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内吸性。
②4%嗜啶核苷类抗菌素水剂(低毒)
使用400倍液灌根(保护+治疗)本品于发病前期或病斑初见期使用,最好在傍晚使用。注意喷雾均匀。本品稀释后不宜放置过久,应现配现用。本品为碱性核苷类抗生素,以预防保护作用为主,兼有治疗作用,杀菌原理是阻碍病原菌的蛋白质合成,导致病菌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