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主要为害叶片。叶片染病生梭形病斑,长10~30毫米,宽3~6毫米,斑中部灰褐色,边缘褐色,斑面上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子囊壳。严重时病斑融合,致叶片局部干枯。
发病规律:主要以分生孢子器或子囊壳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借风雨或灌深水进行传播。从伤口或自然孔口侵入,发病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此外种子也可带菌,引起叶片发病。气温18-25℃,相对湿度高于85%及土壤含水量高易发病,栽植过密、通风透光差、生长势衰弱的重茬地发病重。南方终年均见为害,多雨高湿季节发病重。北方5-10月均可发生。
病害病原:病原,均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群生或散生,球形至扁球形,大小100~170微米,孔口直径18~20微米;子囊长卵形至倒棍棒状,大小50~70×15~22微米;子囊孢子长卵形至长椭圆形,双细胞,无色,大小21~28×6~9微米。子囊座球形;子囊圆筒状,大小100~150×14~16微米;子森孢子椭圆形,无色,具1个隔膜,分隔处锚缩,大小11~29×4~9微米;其无性态为称扁豆枝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褐色丛生,具分隔,单枝或稍分枝,屈曲,直径5~7微米,顶部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褐色单生或形成短链,形状大小不一,长圆形至卵圆形,具1~3个隔膜,大小10~18×5~8微米。
防治方法:①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低毒)
使用112.5-150克/公顷喷雾(治疗性)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按规定剂虽对整株叶面均匀喷雾,本品居三唑类杀菌剂,作用方式全面,具有保护、治疗和铲除作用,通过抑制甾醇的生物合成,有效干扰病菌的正常生长,从而对植物病菌的孢子形成抑制作用。具有内吸性,叶面吸收后可迅速传导并作用于整个植株,持效性较好且耐雨水冲刷。
②40%氟硅唑乳油(低毒)
使用40-66.7毫克/千克喷雾(治疗性)本品应于发病初期使用效果佳,应喷雾均匀。施药时应避免药液飘移到其它敏感作物上,防止产生药害。内吸性治疗剂,能杀死作物体内病菌,具保护和预防作用,在作物体内能上下、水平传导,全面杀菌。富含氟硅元素,化学结构稳定,不易分解,持效期较长。建议与其他作用机制不同的杀菌剂轮换使用,以延缓抗性产生。本品不可与呈碱性的农药等物质混合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