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虫趋光性较强,喜栖息潮湿背风处。若虫受惊后,即斜行或横向向背阴处逃避,或四处跳动。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10月中旬第三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10月下旬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二、为害特点。大青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大豆茎、叶上的汁液,使叶片萎缩枯黄,严重时全叶发黄,豆株矮小,产星下降。三、为害作物。杨、柳、白蜡、刺槐、苹果、桃、梨、桧柏、梧桐、扁柏、粟(谷子)、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蒋等160多种植物。
发病规律:一、发生规律。(一)发生世代:各地的世代有差异,吉林每年发生2代,江西每年发生5代。(二)越冬:以卵于树木枝条表皮下越冬。(三)发生时期:前期主要为害农作物、蔬菜及杂草等植物,10月中旬第3代成虫陆续转移到果树、林木上为害并产卵于枝条内。二、发生区域。分布于全国各地。
病害病原:一、大青叶蝉,属同翅目,叶蝉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8-9mm,黄绿色,尖顶左右各1个黑斑,两单眼间有两个多边形黑斑;前翅绿色带青蓝光泽,前缘淡白色,端部透明,翅脉青绿色,具狭窄淡黑色边缘;后翅烟青色半透明;腹部两侧,腹面及胸足均为橙黄色。若虫共5龄,初孵时灰白色,微带黄绿色光泽,头大,腹小;2龄淡灰微带黄绿色;3龄后体黄绿色,胸、腹背面及两侧有褐色纵纹4条,出现翅芽。(二)老熟若虫翅芽明显,形似成虫。(三)卵长形,稍弯曲,乳白色,表面光亮,孵化前为黄白色,可见红黑色眼点。
防治方法:(1)22%噻虫·高氯氟微森悬浮一悬浮剂(中等毒)
使用4.5-6.7毫升/亩喷雾(治疗性)噻虫嗪是具内吸作用的第二代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活性;高效氯氟氰菊酯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胃毒和触杀作用。安全间隔期为7天,本品不可与呈碱性的农药等物质混合使
(2)5%高效氯氟菊酯微乳剂(中等毒)
使用25-3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具有较强触杀功能,能阻断害虫神经传导而杀虫。本品不能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轮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