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但忌白色、银白色,不善于飞翔。在田间先一点一点发生,然后逐渐扩散蔓延。田间虫口密度分布不均匀,成虫喜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极不易脱落。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不断向上部叶片转移,因而植株上各虫态的分布就形成了一定规律:最上部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为初龄若虫、老龄若虫、蛹。二、为害症状。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绿枯菇,果实琦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减产。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累为害,能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三、为害作物。为害47科200多种植物,其中受害较重的蔬菜有黄瓜、番茄、茄子、辣椒、生菜等。
发病规律:一、发生世代。每年可发生10余代。二、越冬。北方地区不能越冬,大棚也不能越冬,而以各种虫态在日光温室内越冬并繁殖。三、发生时期。早春温室内虫口密度较小,随气温回升以及温室通风,白粉虱逐渐向露地迁移扩散,7~8月份虫口数量增加较快,虫口密度最大,9月中句,气温开始下降;白粉虱又向温室内转移,因为内外迁飞,使得防治很困难。四、发生区域。各地均匀有发生。
病害病原:白粉虱,成虫体长1-1.5毫米。翅及胸背披白色粉,停息时翅合拢成屋脊状,翅脉简单。淡黄白色或白色,刺吸式口器,雌雄均有翅,全身披有白色蜡粉,雌虫个体大于雄虫,其产卵器为针状。卵长椭圆形,长约0.2-0.25毫米,基部有卵柄,产于叶背,初产淡黄色,披有白色粉,近孵化时变褐。幼虫(或称若虫)椭园形、扁平,体长0.8毫米,淡黄或深绿色,体表有长短不齐的蜡质丝状突起。蛹椭圆形,长约0.7-0.8毫米,中间略隆起,黄褐色,体背有5-8对长短不齐的错丝。
防治方法:(1)25%吡虫毒死碑微囊悬浮剂(低毒)
使用480-600克/亩喷罗(治疗性)本品应于花生播种时使用,拌毒土撤施于播种穴内。药剂与适量水和细沙混合均匀,定最撒施、然后播种、覆士。本品为一种乙酰胆碱酯能抑制剂和硫代磷酸酯类混配的杀虫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酶破坏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害虫麻痹死亡。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垂药效。每季最多使用次数为1次。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杀虫剂轮换使用。
(2)40%氯噻啉水分散粒剂(低毒)
使用4-5克/亩喷雾(治疗性)
防治蚜虫、飞虱,最好在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大风天或预计4小时内降雨,请勿施药。一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具有很好的内吸、渗透作用,同时还具有低毒、高效、残效期长等特点,对刺吸式口器害虫有特效。建议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轮换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