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大白菜、黄芽白、白菜、青菜(油菜)、莱整、菜心等出苗后,在茎基部近地面处产生水渍状斑,后继缩折倒,湿度大时病部或土表生白色棉絮状物,即病菌菌丝、孢囊梗和孢子囊。
发病规律:P.Aphanidermatum等腐霉菌引起猝倒病,病菌以卵孢子在12~18cm表土层越冬,并在土中长期存活。翌春,遇有适宜条件萌发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或直接长出芽管侵入寄主。此外,在土中营腐生生活的菌丝也可产生孢子囊,以游动孢子侵染幼苗引起猝倒。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靠病苗上产出孢子囊及游动孢子,借灌溉水或雨水溅附到贴近地面的根茎上引致更严重的损失。病菌侵入后,在皮层壁细胞中扩展,菌丝蔓延于细胞间或细胞内,后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越冬。
病害病原:瓜果腐霉;异丝腐霉;宽雄腐霉;畸雌腐霉;刺腐霉宽雄腐霉;畸雌腐霉;刺腐霉,均属鞭毛菌亚门真菌。此外甘蓝链格孢也是该病病原。菌丝体生长繁茂,呈白色棉絮状;菌丝无色,无隔膜,直径2.3~7.1um。菌丝与孢囊梗区别不明显。孢子囊丝状或分枝裂瓣状,或呈不规则膨大。大小63~725×4.9~14.8um。泡森球形,内含6~26个游动孢子。藏卵器球形,直径14.9~34.8um,雄器袋状至宽棍状,同丝或异丝生,多为1个。大小5.6~15.4×7.4~10um。卵孢子球形,平滑,不满器,直径14.0~22.0um。异丝腐霉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呈外密内疏圈状,在PCA上呈近似放射状;孢子菌丝状,具膨大或稍膨大的侧枝,顶生或间生;藏卵器球形,顶生或间生,偶见2~4个串生,大小15~24um,每个藏卵器具雄器1~2个,具柄,异丝生,大小7.8~15.2×5.3~7.5um;卵孢子单个存在,大小11~18.2um,不满器。宽雄腐霉在PDA上菌丝疏密呈圈状,在PCA上呈放射状,无气生菌丝。孢子囊丝状或略膨大呈分枝状,泄管长,顶端形成泡囊。藏卵器球形至亚球形,顶生或间生,顶生时顶端常具1段处延菌丝,直径20~24.5um,每器具雄器1~4个,多同丝生,偶见异丝生,形状为镶刀状至长卵形,具短柄,常见2雄器着生在藏卵器柄的同一部位;卵孢子球形至亚球形,壁光滑,不满器至近满器,直径18.5~22um。适温25℃,最高35℃、最低5℃,在5~20℃释放游动孢子。此外Alternaria brassicicola除引起十字花科蔬菜黑斑病以外,在繁殖种子过程中,该菌可在幼苗乃至种子上群集,带菌率高达37~62%,成为重要种传病害,不仅影响采种质量,带菌种子发芽后还会发生猝倒病。高温高湿,P.Brassicicola是由带菌种子传播的,种子发芽后引致幼苗染病,一般本田期不产生明显的症状,但种子上的病菌可在植株上增殖或群集,引起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生长后期或采种株爆发严重的病害,尤其是南方气温高、雨量多的地区或反季节栽培该病易流行。
防治方法:1、10亿CFU/克多粘类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微毒)
使用1)100倍2)3000倍3)4401)浸种2)泼浇3)灌根(保护+治疗)
本品属广谱的微生物杀菌剂,通过有效成分-多粘类芽孢杆菌产生的抗菌物质和位点竞争、诱导抗病性的作用方式,杀灭和控制病原菌,从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同时对初发病的土传病害和叶部病害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对青枯病、枯萎病等土传病害的防治,苗期用药不仅可提高防效而且还具有防治苗期病害及壮苗的作用。
2、60%硫磺敌磺钠可湿性粉剂(中等毒)
使用6-10克/平方米毒土撒施于土壤(保护+治疗)
本品适用于番茄育苗使用,在育苗前先与少量细潮土混匀后,均匀搬施与育苗床上,用耙混匀,然后覆上不带药剂的土壤,浇水、播种、覆土。本品不能和种子直接接触。本产品是杀菌剂,它对番茄苗期立枯病、猝倒病有效,可做土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