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为害:油菜黑腐病近年来在局部地区发生面积较大,导致果荚数减少而引起减产,已成为油菜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和角果,幼苗、成株均可发病,叶片染病现黄色"V"字形斑,叶脉黑褐色,叶柄暗绿色水渍状,有时溢有黄色菌脓,病斑扩展致叶片造成干枯。抽薹后主轴上产生暗绿色水浸状长条斑。温度大时溢出大量黄色菌脓,后变黑褐色腐烂,主轴萎缩卷曲,角果干秕或枯死,角果染病产生褐色至黑褐色斑。间凹陷,种子上生油浸状褐色斑,局限在表皮上。该病可致根、茎、维管束变黑,后期部分或全株枯萎。
病原:病原为野油菜黄单胞菌油菜致病变种,属细菌。
发病规律:该菌在种子上或遗留在土壤中的病残体内及采种株上越冬。如播种带病种子,幼菌出土时依附在子叶上的病菌从子叶边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成株叶片染病,病原细菌在薄型细胞壁繁殖,再迅速进入维管束,引起叶片发病,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茎部堆管束,引致系统侵染,采种株染病,细菌由叶片上维管束侵入,进入种子皮层或经荚皮的维管束进入种脐、致种内带菌、此外也可随病残体碎片混入或附着在种子上,致种外带菌,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8个月,成为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生长期主要通过病株、肥料、风雨或农具等传播蔓延。
一般与十字花科连作,或高温多雨天气及高湿条件,叶面结露、叶缘吐水,利于病菌侵入而发病。平均气温15°C时开始发病,15~58°C发病重,气温低于8°C停止发病,降雨20-30nm发病呈上升趋势,光照少发病重。此外,肥水管理不当,植株徒长或早衰。寄主处于感病阶段,害虫猖獗或暴风雨频繁发病重。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品种。
(2)与非十字花科蔬菜进行2-3年轮作。
(3)从无病田或无病林上采种。
(4)种子消毒。100ml水中加入0.6ml醋酸、2.9ml硫酸锌溶解后温度控制在39°C,浸种20分钟,冲洗3分钟后晾干播种,也可用45%代森铵水剂300倍液浸种15-20分钟,冲洗后晾干播种,或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4%拌种,可预防苗期黑腐病的发生。此外还可用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1000倍液浸种2小时,吸附后阴干,或每千克种子用漂白粉10-20%加少量水,将种子拌匀后,放入容器内封存16小时,均能有效地防治十字花科蔬菜种子上携带的黑腐病菌。
(5)适时播种,不宜过早,合理浇水,适期蹲苗,注意减少伤口,收获后及时清洁田网。
(6)发病初期喷洒72%农用硫酸链霉索可溶性粉剂3500倍液,或新植霉素100-200 mg/kg,或氯霉素50-100m/kg,或14%络氨钢水剂35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600倍液,但对钢剂敏感的品种须值用。
如果您对科莱茵水溶肥感兴趣,或想了解更多水溶肥知识,您可以点击在线留言给我们留言,或拨打 400-699-2268 向我们咨询,我们诚挚欢迎您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