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病毒病:分条纹病毒病、黄花叶病毒病,矮化病毒病和芽枯病毒病。
别名:花生条纹病毒病又叫花生轻斑驳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又叫花生花叶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又叫花生普通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
分布为害:花生条纹病毒病是花生上分布最广的一种病毒病害。在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和安徽等8省(市)花生产区田间发病率在50以上,常年流行不少地块达到100%。长江流城及其以南花生种植区,该病害仅在少数地块零星发生。
花生黄花叶病毒病属多发性流行病害。流行年份,发病率可达90%以上。显著影响花生的品质和产量,早期发病花生减产30%-40%。除我国外,尚未见其他国家报道。主要在河北、辽宁、山东以及北京等沿渤海湾花生产区流行为害。
花生矮化病毒病病害属于爆发性流行病害,常年零星发生,大流行年份则发生严重给花生生产国来严重损失。该病害对花生影响大,病株形成小果和畸形果。早期发病株可减产30-50%。主要发生在河南,河北、辽宁山东等北方花生产区。
花生芽枯病毒病对花生影响很大,早期发病可造成颗粒无收,主要发生在广东和广西,多数花生地块零星发生,最高发病率可达20%
症状:在我国,花生病毒病有花生条纹病毒病、花生黄花叶病毒病、花生矮化病毒病和花生芽枯病毒病等4种。其中以条位病毒病分布最广。
(1)花生条纹病毒病,植株顶部嫩叶叶色浓淡相间斑驳,沿着侧脉现绿色条纹,植株稍矮化,叶片不明显变小。
(2)花生黄花叶病毒病植株顶部嫩叶初期表现为视绿黄斑,叶片卷曲,随后发展为黄绿相间的花叶,网状明脉等多种症状,病株中度矮化。
(3)花生矮化病毒病,初在顶端嫩叶出现明脉或褪绿斑,随后发展成浅绿与绿色相间的普通花叶症状,沿侧脉现辐射状绿色小条纹和斑点,叶片变窄小,叶缘波状扭曲,病株常中度矮化,荚果发育明显受阻,形成很多小果和畸形果。
(4)花生芽枯病毒病、顶端叶片初期伴有坏死的褪绿黄斑或环斑,导致顶叶和生长点坏死,顶端生长受抑,节间缩短,植株明显矮化。
病原:病原为花生条纹病毒,属马铃薯Y病毒组;花生黄花叶病毒;花生矮化病毒;花生芽枯病毒病。株系间对寄主植物致病性存在明显差异,花生上流行的黄瓜花叶病毒是CA株系。
发病规律:主要靠汁液接触传染,也可靠豆蚜、棉蚜、桃蚜、玉米蚜等进行非持久性传毒,花生也能传毒,但传毒率仅为0.02%--2%,菜豆种子传毒率低于1%,自然侵染寄主除花生外,还有菜豆、大豆、豌豆、豇豆等。
防治措施:
(1)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2)选用无病种子,建立无病留种基地,勿从病区调种。
(3)常发病区适当早播,采用地膜覆盖裁培或与高杆作物间作,及早拔除病株,清除周围杂草及寄主植物,减少侵染来源。
(4)及时诱杀或药杀传毒虫媒。
(5)及早防治秋蚜。田间有蚜虫墩率20--30%,每墩蚜20-30头时,应马上喷洒10%吡虫啉乳油150倍液或25%啶虫脒可溶性粉剂2000倍液。
(6)花生苗期可喷随植物病毒疫苗500倍液,具有免疫和治疗作用,花生病毒病发病初期可用2.1噻糖素1 000倍液,或50%三氯异氰尿酸1000-1500倍城,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时500倍液,间隔5-7天,连用2-3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