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主要为害茎基部、叶片、叶球及种荚。受害部位初呈边缘不规则的水渍状病斑,后病组织软腐,紫褐色。在潮湿环境下,病部迅速腐烂,并产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茎基部病斑环茎1周后致使全株枯死,病部形成黑色鼠粪状菌核。
发病规律:菌核一般在2~4月份及10~12月份萌发;北方菜区多在冬春季萌发。排水不良、通透性差、偏施氮肥或遇霜害、冻害或肥害的条件下,发病重。病原主要靠菌核留在土继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菌核在干燥的土中可存活3年,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存活1年。当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待其中子囊孢子成熟后弹射出来,借气流传播。首先侵染衰老叶片,然后通过菌丝向健康部分转移危害。
病害病原:病原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初为白色,后表面变黑,大小(1.3~14)mmx(1.2~5.5)mm。子囊盘褐色,杯状或盘状,成熟后为暗红色。子囊无色,棍棒形。子囊孢子椭园形,单细胞,大小(10~15)um×(5~10)um。
防治方法:①36%多·酮悬浮剂(低毒)
使用100-148.15毫升/亩喷雾(保护+治疗)于病害发生前至初期均匀喷雾防治,亩用水至为50公斤。本品由杀菌剂多菌灵和三唑酮复配而成,具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②50%菌核·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70-100克/亩喷雾(治疗性)在菌核病发病初期用药。本品由福美双、菌核净与相应助剂混配而成的一种杀菌剂,对菌核病有效。安全间隔期为25天,每个作物周期的最多使用次数为2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