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成虫对黄色有强烈趋性,但忌白色、银白色,不善于飞翔。在田间先一点一点发生,然后逐渐扩散蔓延。田间虫口密度分布不均匀,成虫喜群集于植株上部嫩叶背面并在嫩叶上产卵,极不易脱落。随着植株生长,成虫不断向上部叶片转移,因而植株上各虫态的分布就形成了一定规律:最上部嫩叶,以成虫和初产的淡黄色卵为最多;稍下部的叶片多为深褐色的卵;再下部依次为初龄若虫、老龄若虫、。二、为害特点。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口器刺入叶肉,吸取植物汁液,造成叶片褪绿枯萎,果卖畸形僵化,引起植株早衰,影响减产。繁殖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群聚为害,能分泌大量蜜液,严重污染叶片和果实,往往引起煤污病的大发生,使蔬菜失去商品价值。三、为害作物。番茄、茄子、甜辣椒、彩椒、人参果、酸浆、芹菜、黄瓜、菜豆等各种蔬菜。
发病规律:一、温室条件下一年发生约10余代。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地区的越冬虫态不同,一般以卵或成虫在杂草上越冬。繁殖适温18~25℃,成虫有群集性,对黄色有趋性,营有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卵多散产于叶片上。若虫期共3龄。各虫态的发育受温度因素的影响较大,抗寒力弱。早春由温室向外扩散,在田间点片发生。二、1975年始于北京,现几乎遍布中国。
病害病原:一、温室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1.5mm,淡黄色。翅面覆盖白蜡粉,停息时双翅在体上合成屋脊状如蛾类,翅端半园状遮住整个腹部,翅脉简单,沿翅外缘有一排小颗粒。卵长约0.2mm,侧面观长椭圆形,基部有卵柄,柄长0.02mm,从叶背的气孔插入植物组织中。初产淡绿色,覆有蜡粉,而后渐变褐色,孵化前呈黑色。1龄若虫体长约0.29mm,长椭圆形,2龄约0.37mm,3龄约0.51mm,淡绿色或黄绿色,足和触角退化,紧贴在叶片上营固若生活;4龄若虫又称伪师,体长0.7-0.8mm,椭圆形,初期体扁平,逐渐加厚呈蛋糕状(侧面观),中央路高,黄褐色,体背有长短不齐的蜡丝,体侧有刺。
防治方法:25%吡虫·毒死俾微囊悬浮剂(低毒)
使用480-600克/亩喷雾(治疗性)本品应于播种时使用,拌毒土搬施于播种穴内。药剂与适量水和细沙混合均匀,定量撒施、然后播种、覆土。本品为一种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硫代磷酸酯类混配的杀虫剂,通过抑制害虫体内神经中的乙酰胆碱酶破坏中枢神经正常传导受阻,使害虫麻痹死亡。有触杀、胃毒和内吸多重药效,对于防治温室白粉虱有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