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3月中旬开始活动,晴天白天潜伏,晚上活动,阴雨天则整天活动。刮食枝、叶、干和果实的皮层及果肉,并在爬行后的叶片和果实表面留下一层光滑黏膜。5月份成虫在根部附近疏松的湿土中产卵,卵表面有黏膜,许多卵产在一起,开始群集为害,后来分散取食。二、为害特点。蜗牛成虫和幼虫取食枝、叶皮层,影响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使植株生长受阻。蜗牛取食枝叶时,还分泌黏液,使枝、叶皮层腐烂,造成1-2厘米粗的枝梢干枯。蜗牛还取食果实,使果实产生孔洞,慢慢发黄而脱落。
发病规律:一、世代。年发生1代,以5~6月份危害较重。二、越冬。以成虫或幼虫在浅土层或落叶下越冬。
病害病原:一、柄眼目,大蜗牛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约35毫米,体软,黄褐色,头上有两个触角,体背有1个黄褐色硬质螺壳。(二)卵:白色球形,较光亮,孵化前土黄色。(三)幼虫:体较小,螺壳淡黄色,形体和成体相似。
防治方法:①70%杀螺胺可湿性粉剂(低毒)
使用43-57克/亩喷雾或撤毒土(保护+治疗)本品属于酚类有机杀软体动物剂。其作物机理为:药物通过阻止水中害螺对氧的摄入而降低呼吸作用,从而窒息死亡。
②80%四聚乙醛可湿性粉剂(中等毒)
使用25-40克/亩喷雾(保护+治疗)本品是杀软体动物剂,以胃毒为主,兼有触杀作用。其作用方式是蜗牛通过消化道吸收后麻痹神经而死亡或接触本品的蜗牛分泌大量的粘液而造成身体失水最终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