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症状:一、生活习性。贵州一代成虫于5月中旬一6月下旬发生,第二代于8月上旬一9月中旬发生。卵期11天,幼虫期35天左右,蝙期10-13天。卵多产在叶背。初孵幼虫集中在叶背取食叶肉。成长幼虫分散为害,食叶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仅留主脉。老熟幼虫在叶背结丝茧化蝇。二、为害特点。幼虫咬食叶片,发生严重时把叶片取食一光。
发病规律:一、世代。长江流域茶区年生3代,责州湄潭2代。二、越冬。均以幼虫在茶树中下部叶片背面越冬,翌年4月开始为害。
病害病原:一、鳞翅目,毒蛾科。二、形态特征。(一)成虫:体长15~20毫米,翅展雄34~40毫米,雌45~50毫米,体色呈黄褐至暗褐色,后胸和第2、3腹节背面各有一黑色短毛束,前趣有1条深褐色肾形横脉纹,微向外弯曲,内区布满白色鳞片,内线为一条内衬白色细线的褐色宽带,后翅淡黄带褐色。雌蛾体色比雄蛾稍深,触角长齿状,雌蛾触角羽状。(二)卵:半球形,淡青绿色。(三)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约40毫米,体色呈黑褐,头部有光泽,上生褐色次生刚毛,亚背线和气门下线为橙褐色间断的线,前胸背板长有褐色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黑色大瘤,上生向前伸的长毛束,其余各瘤褐色,上生白褐色毛,第1~4腹节背面有暗黄褐色短毛刷,第8腹节背面有黑褐色毛束,除前胸及第1~4腹节外的瘤上有白色羽状毛,胸足每节上方白色,节有褐色长毛。(四)蝇:长约20毫米,红褐色,背面有长毛,腹部前4节具灰色瘤状突起。
防治方法:①2.5%高效氯氟氟菊酯水乳剂(中等毒)
使用40-50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具有杀虫谱广,作用迅速等特性。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
②10亿PlB/毫升斜纹夜城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低毒)使用50-75毫升/亩喷雾(治疗性)施药时选择傍晚或阴天,避免阳光直射,遇雨补喷。可与其他生物农药混用或轮换,不能与碱性物质混用。采收前7天停止施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