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钻心虫
分布为害:玉米螟,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危害重、食性杂。主要寄主在菜用玉米、番茄、青椒、彩椒、茄子、豆类、甘蓝、姜、甜菜等多种农作物。该虫近年在江西修水县严重为害辣椒、山东严重为害生姜,严重地块受害株率高达10%以上,减产严重。除西藏未见报道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
为害特征:初孵幼虫群聚取食心叶、嫩叶,稍大即蛀茎蛀果,对作物造成严重伤害,导致减产。
发生规律:除西藏、新疆、宁夏外,分布全国。年发生1-6代,以末代老熟幼虫在作物或野生植物茎杆或穗轴内越冬,翌春即在茎杆内化蛹。成虫羽化后,白天隐藏在作物及杂草间,傍晚飞行,飞翔力强,有趋先性,夜间交配,交配后1-2天产卵,雌蛾喜在将抽雄蕊的植株上产卵,产在叶背中脉两侧,少数产在茎杆上。平均每雌产卵400粒左右,每卵块20-50粒不等。幼虫孵化后,先群集于玉米心叶喇叭口处或嫩叶上取食,被害叶长大时显示出成排小孔。玉米抽雄授粉时,幼虫为害雄花、雄穗并从叶片茎部蛀入,造成风折、早枯、缺粒、瘦秕等现象。在豆科植物上,常从嫩茎分枝处蛀入,使上部枯死,蛀口常堆有大量粪屑。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近孔口处化蛹。在广东,卵期3-4天,幼虫期20-31天,蛹期8-10天。
防治措施:
(1)处理秸秆,收获后把有虫的秸秆用作燃料或铡碎沤肥。
(2)设置透虫田、利用雌蛾喜在高大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春播玉米播种前1个月种植小面积玉米作诱虫带,诱集成虫产卵,集中杀灭。
